书画故事

古玩的意思_近代留日画家:学习西画 回国后大多改从中国画

(沉浮古玩虫电视剧在哪里看)(广州古玩市场)(上海正规古玩拍卖公司)(哈尔滨古玩市场在哪里收古玩)(潘家园古玩市场鉴定中心)(中华古玩网官网 战国古币拍卖)(林先生收购古玩古董)(阜阳古玩市场星期几)

原标题:留日画家与中国画改良

华天雪

甲午之役,天朝大国为蕞尔岛国击败,随后之《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举国上下,均受莫大刺激,一时间维新、复兴、变法图强的呼声遍于全国,有人夸张地形容,“一夜之间”结束了中国古代史、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史,之后的一切思想文化乃至政治运动,均可看作由之促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清廷经此冲击,对日本由忽视转为崇拜,社会变革遂以明治维新为蓝本,尤其君主立宪体制最能满足清廷的心理需求,与洋务运动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主张亦能吻合。

古玩佛像图片

欲图强必须培养人才、兴办新式教育,虽然很多书院改为学堂,也出现了很多私立学校,但一时既无统一章程,程度参差不齐,接纳力亦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仰赖他国——留学(游学)成为共识,自1896年5月清廷派出首批13人赴日留学开始,“留日”渐成风潮乃至运动。

1898年6月上谕将张之洞的《劝学篇》颁布各省,其中之《游学篇》所谓“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几成留日之宣言,进一步助长了留日的热潮。

正如张之洞所言“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留日是为间接学习西学。中国人早已认识到西学的重要,理应直接到西方学习,却不成想师法西方的日本首先成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理想去处,历史之诡谲着实令人感慨。

美术留日概况

必看的10部古玩电视剧

近代中国是在国门被迫打开后,借助外力的强烈刺激和挤压,仓促向近现代迈进的。就美术而言,这个“外力”便是留学。留日即起点。它与之后的留欧、留美、留苏共同连贯起20世纪异样的美术景观,由留学生们带回的从技巧、方法到观念、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新知”,逐步而彻底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美术的生态与格局。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关于清末以来中日美术交流方面的问题,跟中日间其他问题一样,因两国关系频繁、复杂的变化,始终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刘晓路在《近代中国著名美术家赴日留学或考察一览表》中,所列92名美术家将大陆和台湾(12人),留学、游学、考察、观摩等各种状况混合在一起,今天看来,该表不仅存在诸多史实上的出入,其混为一谈的处理方式也不利于分析和揭示问题。据笔者粗略统计,1937年前,大陆美术家赴日考察(包括观摩、办展、访问、讲学、交流等多种方式)较为著名者有:苏曼殊、杨白民、邓尔雅、李毅士、周湘、姜丹书、刘海粟、王震、张聿光、朱应鹏、钱瘦铁、金城、周肇祥、吴镜汀、溥儒、俞剑华、林风眠、潘天寿、王子云、黄君璧、陈小蝶、黄新波、吴湖帆、王梦白、乌始光、徐悲鸿、钱化佛、季守正、王陶民、胡若思、王济远、潘玉良、金潜庵、王个簃、吴仲熊、吴杏芬、孙雪泥、李秋君、李祖韩、郑午昌、叶恭绰、郑曼青、柳亚子、于右任、郑川谷、郑孝胥、马企周、胡蛮(王钧初)、尚莫宗、哈少甫、郑仁山、陈鉴等。

上述考察者中的李毅士、周湘、王子云、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后来留欧或游欧;留日后再留欧者,只有江小鶼、滕固、周轻鼎、符罗飞等,并不普遍。这个阵容涉及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图案、美术史论等类别,艺术追求涵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极为丰富多样的面貌,回国后参与了从教育、出版到展览、社团等各种美术工作。也就是说,这些有赴日经历的美术家遍布于民国以至建国后的整个中国美术界。据粗略统计,能与“留日”相媲美的只有“留法”,而从数量上看,“留日”又略胜一筹。

“东美”作为当时日本唯一国立的美术学校、留日学生心中的殿堂,其关于外国留学生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招生、学习等情况,可以视作留日的风向标,虽非美术留日的全貌,但极具代表性,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美术留日的基本情况。关于该校中国留日美术生的史料,目前最有价值的著述是吉田千鹤子《近代东京美术学校留学生研究——东京美术学校留学生史料》。

根据该书,“东美”自1900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大致根据此年之《关于文部省直辖学校外国委托生的规程》和1901年修订之《文部省直辖学校外国人特别入学规程》,“把持有外务省、驻外公使馆或驻日的外国公使馆的介绍信作为入学第一条件,其余均由校长据文处理,条件极为宽松”,最初的二十多年基本是“随机应变地把外国学生作为选科生来接收”的状态。虽然各学校可以附设一些细则,但“东美”直至1924年才设立了自己的细则。

李成儒沉浮古玩虫捡漏

关于“选科生”之称谓,在1907年8月17日《时报》所刊上海的图画音乐专修学校之招生广告中也出现过:“本校第一班已毕业,下半年添设手工,一年毕业,额百人,聘请中外名师教授铅笔水彩画、单音、复音、美术手工、教育手工,又添东文,每复□(原文脱字)四时,学膳宿费等半年五十五元,选科二十元,入学时缴齐”。从学费的差异,可知“选科”为选修部分课程,其名应来自日本,且与东美之“撰科”几乎是一个含义。

当时的东美共6个系12个专业:日本画、西洋画(油画)、雕刻(分塑造、木雕、牙雕三个专业)、工艺(分图案、雕金、锻金、铸金、漆工五个专业)、建筑和图画师范。中国留学生在各系具体分布为:日本画3(6)、西洋画57(142)、雕刻8(17)、工艺8(16)、建筑1(1)、图画师范2(4)。其中,图画师范科学制三年,其他为五年。可见,76%的申请者报考了西洋画系(油画系),该系的入学学生数也占到72%,与报考比例大体相当——这些系科的申请人数与录取人数的各种比例关系,或许推之于整个“美术留日”也是大抵适用的。

因为该校西洋画科和雕刻科塑造部的教师都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这对于意在学习西洋艺术的中国学生来说,这两个专业成为热门之选合情合理。校方也是出于这方面考虑,尽量满足更多申请者的愿望。

在吉田千鹤子该著中还载有西洋画科教学的大致情况:该科分5个班或5个教室,第一教室接收一、二年级学生,一年级教授用木炭临摹标本和画石膏像,二年级教人体写生,以及铅笔、水彩、油画的静物和风景。第二、三、四、五教室接收三、四年级和毕业期、研究科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减少木炭画学时,转向以油画为主。三年级主要画人物速写以及水彩、油画的静物和风景,四年级是人物速写、静物写生、衣服写生、水彩构图。毕业期更多用木炭、水彩画器物、花卉、人物和装饰性构图训练,还会安排人物速写、油画风景、课题风俗历史画等课程,同时进行毕业创作。三年级以上由和田英作、藤岛武二、冈田三郎助负责,研究科由黑田清辉负责。留学生跟日本学生一起学习。此外,对该系想当图画教师的学生每年都会教毛笔画。又,根据黑田清辉于1904年起草的《西洋画科竞技规定案草稿》,每个学习单元都要进行竞技比赛。这套课程设置自1905年起基本维持到1952年该校停办。

中国画改良的探求

有研究者认为,学洋画的留日生,“回国大多改从中国画”。就“东美”西洋画科中国留学生的情况看,这说法并不确切。在57名就读过该科的中国学生中,因资料稀缺而不明去向者竟高达31人,1920年代去世者4人。所余22人中有6人(严智开、汪洋洋、曾孝谷、许幸之、李叔同和王曼硕)离开了美术创作;11人以油画著称,即许敦谷、胡根天、谭华牧、陈抱一、江新、崔国瑶、王道源、卫天霖、林丙东、俞成辉和王式廓;而“改从中国画”者只有5人,即黄辅周、汪亚尘、周天初、丁衍庸和林乃干,并非“大多”。此外,尚有该校图案科陈杰(陈之佛)“改从中国画”。实藤惠秀在其所列《历年毕业于日本各校之中国留学生人数一览表》中显示,包括“东美”在内的“艺术7校”,共有毕业留学生72人,但对除“东美”46名之外的26人具体毕业于何校何专业并未说明。据吉田千鹤子著述第八章“东京美术学校以外学校状况”,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帝国美术学校、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等较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情形与“东美”类似,即学习西画、塑造、工艺、图案者占绝大多数,由西画“改从中国画”者也并非“大多”。但是,这72名之外的几百名包括“东美”肄业生在内的,散布于各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留日生们,他们以非正规的西画学习外加自学和观摩等多重方式,在度过或长或短的留日学习生活后,回国后改画或继续从事中国画的现象,的确在整个美术留学史上是最为突出的,如黄辅周(二南)、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郑锦、鲍少游、汪亚尘、朱屺瞻、关良、丰子恺、张善孖、张大千、陈杰(之佛)、丁衍庸、髙希舜、方人定、黎雄才、杨善深、黄独峰、黎葛民、谢海燕、林乃干、苏卧农、傅抱石和阳太阳等约26位,阵容不可谓不大。这些画家中,留日前已有中国画根底或以学习日本画为主者约为16人,即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郑锦、张善孖、张大千、髙希舜、傅抱石、鲍少游、方人定、黎雄才、杨善深、黄独峰、黎葛民和苏卧农等,他们不存在“改从”中国画的问题,但大多数都在日本接触过西画,有过素描、色彩的基础训练或观摩,希望在写实造型上有所学习。这16人中,张氏兄弟为四川人,髙希舜为湖南人,傅抱石为江西人,其余12人均为广东人,且除郑锦和生长于日本的鲍少游外,均属岭南派圈子,方人定、黎雄才、黄独峰、黎葛民、苏卧农还是高剑父的学生,这一现象反映出他们较强的地域风尚和画派特征。

其余10位画家确属由西画改画中国画的,其中丰子恺、关良、陈之佛、朱屺瞻、丁衍庸等,为20世纪“中国画改良”做出了极富价值的贡献。为什么留日画家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成绩最突出呢?

第一,中国留日美术生的西画基本功普遍偏低。他们绝大多数留日时间较短,无法在西画学习上达到较深程度。从现存东美西洋画科毕业生的作品看,造型、色彩和构图均嫌稚拙,人物、花卉和风景均属初级水平。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洋画界从法国带回的是古典写实或后印象派、野兽派的画风,且多浅尝辄止,其西画教学难以有很高的水准。日本的西画水平决定了留日美术生的水平,使得他们难以走向专门的油画创作之路。这是留日生归国后“改”向他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日本画坛日西融合的潮流对赴日美术家的影响。早在1880年代,以狩野芳崖为代表的新日本画运动,对冈仓天心、芬诺洛萨倡导的复兴传统日本画运动,就进行了修正,认为日本画与洋画是可以融通的,于是引进日本画所缺乏的西洋透视法、明暗法,开启了日洋融合之门。这一转向在横山大观、菱田春草等“激进派”手中得以最终完成,并在1900年前后得到日本画坛的普遍认可,成为主导趋势之一,而他们推动的改良思潮和成果,刚好被中国留日美术生亲见亲历。据吉田千鹤子著述,“东美”每周六邀请校内外著名画家和研究者所作的“特殊研究”讲座,吸引了校内外的学生、画家和研究者前来听讲,其中就不乏中国的美术留学生们。即使留学生们抱着学西画的目的而来,也会受到日本画坛新潮流的刺激。日西融合的探索成果在当时的“文展”、“院展”、“帝展”、“二科展”等展览中,均占不小的比例,它们与各种公私立美术学校、美术出版、美术社团一起,共同营造着融合东西的社会性氛围。对于大多具备一定传统中国画修养或鉴赏习惯的中国留日美术生来说,“日洋融合”的成果,几乎与他们“趋之若鹜”的洋画一样令人瞩目,而具体的融合方法为中国提供了直接的参照,举凡全世界,再没有第二种文化能为当时的中国美术提供如此极具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经验了。康有为、蔡元培、刘海粟、徐悲鸿等人的“融合”主张之所以那么理直气壮,不能不说与日本的融合经验有直接关系。

第三,留日生回国后的生存空间并不乐观,他们主要以教书为生,但洋画专门教师之需毕竟不多,在更具实力的留欧画家返国以后,他们就更少了竞争的优势。另外,整个民国时期没能形成一个油画生态环境,市场流行的主要还是中国画,油画写实能力如徐悲鸿者,也不过偶有画肖像的“营生”,赖以生存的还是国立大学教授的薪水和出售中国画作品;交际能力如刘海粟者,其油画个展或操办的联展,能卖出的一两件作品也大多靠人情——缺少丰厚薪津支撑的留日美术生们,改作更有需求空间的中国画,就成了一种现实的考量。

受日本影响的20世纪中国画改良探索,有多种途径。归纳起来,大抵为四种类型:

一是工笔类型。在国内文化提倡“写实”的大背景下,接受了日本画启示的留学生画家,选择画工笔是很自然的。在画法上,大抵是以传统勾线平涂法为基础,借鉴日本画重视色彩的特点。可以说,20世纪中国工笔画的繁盛是与“日本因素”有密切关系的。

二是写意类型。以传统水墨写意画为根底,吸收西洋现代艺术的某种因素,如重笔触与色彩、适当变形等。与其说这是中日的融合,不如说是间接的中西融合。典型者如关良等,他们创造了最为成功的中国画改良案例。

三是渲染背景的类型。中国画讲究留白底子,很少染天空或背景。以高剑父师徒为代表的留日画家,吸取日本画渲染背景的特点,接近水彩画,但他们大多还是保留了中国画用线造型、表达情绪的特点,以及条幅的型制,保持着较为鲜明的中国画特征。

四是开拓人物故实画。自文人画畅行以来,中国画人物画逐渐衰落,很少再创作现实人物题材。日本画表现中国历史故事的现象,予中国留日生以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复兴人物画的使命。这是欧洲画坛所不能给予的。

总之,日本画坛在“日本画”领域所进行的“日洋折衷”的几种尝试,中国留日美术生几乎都有不同程度地学习和承继,成为中国画改良最为重要的参照。

来源:东方早报

古玩大亨在都市txt

[河北古玩城及古玩市场一览][个人古玩收藏证如何办理]

上一篇:怀孕后做dna验血去香港多少钱_香港验血性别怎么预约_验血查性别要到哪预约
下一篇:香港尖旺区哪里有验血诊所_内地在香港验血检测男女邮寄,查男女哪个化验所最 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