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资讯

广西青年书法家,以草书斩获兰亭奖,作品形式很会撩拨观者情绪

广西的潘文志多次在国家级书法展览上入展或获奖,特别是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他先在上海展区入展,又获得广西展区的提名奖。但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奖项,应该是获得了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

潘文志
通过这些展览成绩可以看出,潘文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潘文志在兰亭奖上获奖的作品(下图),以二王为根基,加入了《书谱》以及魏晋残纸的某些元素,一气呵成,用笔精熟过人,若不是多年的浸染,是写不出这样的佳作的。

潘文志兰亭奖获奖作品
潘文志在临池上下的功夫可见一斑。

潘文志作品
潘文志的获奖作品内容是古代书论,尺幅是由七帧横幅纵向拼成的八尺中堂。整件作品由正文、小字补记和印章三者构成:正文浓淡干湿、错落有致;小字补记一前一后遥相呼应,在节奏上与正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大小小的红色印章更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形象新颖。
如果翻阅古代书法作品,明清以前很少有这种章法布局,大多数题跋和印章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并非作者本人所为。现代人成功地将这种形式移植到书法展览上来,这种移植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

潘文志作品
自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画也深受西画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西方绘画展览机制的引进,而书法又搭上了中国画的顺风车,也走进了这种展览机制。到今天,这种展览机制已是蔚然大观。
书法展览机制的兴盛改变了传统书法的生存环境,使书法从书斋移向了展厅。这种变化不仅是作品空间的简单移位,还是内在精神观念的切换和剥离过程。受这种展览机制和展厅效应的影响,书家们不得不更加重视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感。

潘文志作品
由此我们在当代的各种书法展览上,可以看到书法家们在作品笔墨技巧形式、章法的多样性甚至是选纸和拼贴上不遗余力地加工打磨。这种形式上的丰富可以迅速抓住评委和观众的眼球,在展厅中发挥作品最大的意义,这也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点。
但这种现象也包含着危险:作品形式的制作明显带有“讨好”的性质,它转移观者的注意力,将对作品本体的关注转移到了对作品形式的关注上,从而造成了书法本体内在意蕴和综合素养的缺失,使得作品有了格调低下和不耐看的缺陷。

潘文志作品
从潘文月志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些特点,从选纸到拼贴,再到印章的钤盖,作者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为的是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以撩拨观者的情绪。
具体来说,这件草书作品在流畅的笔触和结体的婀娜多姿上与大多数学二王者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那就是作品有一些“生”的成分,比如说作品中几处使用了散锋,第三、四、五帧均出现了大块面的涨墨,再如第五帧的小字在结构上刻意地追求生拙的效果。

潘文志作品
在作品的评审与展览中,评委和观众都是具有一定的心理期待的,太过于迎合观众的这种心理期待,即作品风格太大众化、普通化,就会造成观者心理上的烦腻和轻视,不能达到使观者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
相反如果作品风格太陌生化,观者难以将作品风格归纳于个人对书法的固有认识体系之内,这就会造成观者情绪上的紧张和不安,也不容易得到肯定。

潘文志作品
在这一点上,作者无疑是高明的,通篇还是以“大众化”为基调,在个别小单元里用“陌生化”的元素填补,既能让观者感受到作者有所从来的传统根基,又能让观者体察到作者的个性与新意。
把作品风格与观众的心理期待置于“合”与“不合”之间,这也正是这件作品能在众多参赛者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上一篇:阿旗书法作品展(第一期)
下一篇:当代文人书法大家旭宇解读 返回列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